分析:我国食品工业科技创新的冷思考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06-12-12
上一条:五大食品包装机械急需加快研发步伐
下一条:运行又好又快 机械行业发展渐入佳境
“民以食为天”,食品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工业,也是与农业、工业、流通等领域有着密切联系的永恒不衰的大产业,承载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带动农业发展、实现工业强国的希望和重托。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食品工业要想真正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仍然任重道远。
“十五”期间,食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9.4%,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0.3%,经济总量连续5年居各工业行业之首。然而,在食品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更应看到,“光环”背后存在隐忧。
我国食品工业的现状分析---喜忧参半
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2005年我国食品企业工业总产值达20344亿人民币,在GDP总额中仅占11.2%。而在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食品工业产值要占到GDP的20%左右,是高于建筑、汽车制造等产业的第一大产业。这仅是公开统计数据上的差距,若除去烟酒等嗜好品所占的比重和“三资”企业所创造的产值,实际的总产值约为现统计数据的四分之一。如此推算,我国食品工业产值与GDP总额相比是微乎其微。
食品科研水平落后、科研投入少、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目前,食品工业仍属比较落后的传统产业,先进科技应用不足,严重依赖引进技术,自主研发投入少,科技创新严重滞后。我国企业研究开发经费人均支出仅为美国的1.2%、日本的1.1%;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35%(且包含占较大比例的外资企业),明显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平均水平。
食物资源精深加工少,产业链条短,对相关产业带动力不强。目前,我国加工食品占消费食品的比重仅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2005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仅为0.5∶1,而发达国家约为2.0—3.7∶1。由于转化程度低,未形成有效的产业链条,直接影响食品工业对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带动。
与食品工业配套的食品装备发展相对滞后。目前,国内食品机械行业整体开发投入不足,技术含量较低,存在设备性能稳定性和成套性差、精度和自动化程度不高等缺陷,而且设计与制造、使用严重脱节,不能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而在引进国外技术时,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明显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的问题,缺乏整体竞争力。
毋庸置疑,缺乏全面而深入的科技创新,是阻碍食品工业长足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推进食品工业的持续发展,改变食品工业的现状,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强化前沿学科技术在食品工业各生产环节的应用。但食品工业科技如何创新、由谁引领食品科技和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则是科技管理部门和食品科研部门、生产企业不容回避的课题。这也引起笔者对我国食品工业和食品科研工作的长期观察、研究和思考,并结合实践提出若干建议,仅供业界同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