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肉类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不足之处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4-7-15
上一条: 我国的空气压缩机技术发展方向
下一条:我国食品种类繁多决定了食品及包装机械的多样性
        从1994年-2003年,10年间我国肉类产业变化很大,也带动了肉类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快速发展。
        首先,肉类产量的增长要求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跟进。全国肉类总产量从4500多万吨增长到6932万吨。全国冷藏库总容量也不断增大。
        其次,肉类产品结构的变化要求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配套。1994年,全国肉类消费以热鲜肉、冷冻肉为主。2003年,双汇集团投资发展冷鲜肉生产、销售,与之相配套的冷藏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物流体系有了长足的发展。
        此外,家用冰箱的普及使肉类食品的冷链物流延伸至城乡居民家庭。腌腊、风干等贮存方式逐渐被冷藏方式代替。
      从2004年至2013年,这10年间我国肉类产业保持增长势头,继续拉动肉类食品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
  2009年,全国有冷藏库近2万座,冷库总容量880万吨,其中冷却物冷藏量140万吨,冻结物冷藏量740万吨;机械冷藏列车1910辆,机械冷藏汽车20000辆,冷藏船吨位10万吨。
        但是,即使在今天,我国肉类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与发展现代农业、居民消费和扩大出口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
        一、肉类产品通过冷链流通的比例仍然偏低,仅有15%,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100%的水平。各环节缺乏系统、规范、连贯运作,出现“断链”现象。
         二、基础设施能力严重不足,人均冷库容量仅7公斤,冷藏保温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0.3%,现有冷冻冷藏设施普遍陈旧老化,区域分布不平衡,承担全国70%以上生鲜农产品批发交易功能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
        三、技术推广滞后,生鲜农产品产后预冷技术和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手段尚未普及。
        四、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优质优价的机制没有形成,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五、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健全,规范各环节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