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企:须处理好“阵痛”与“慢性自杀”的关系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2-8-24
上一条:上半年我国速冻米面食品产量同比增长16.69%
下一条:食品机械进口须谨慎
【中国食品机械设备网】 Foodjx导读:23亿元多一点的利润,对应的却是3.57亿吨的巨大粗钢产量,吨钢利润仅6元多一点。从去年下半年以来,钢铁行业成为本轮国内外经济下滑的重灾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笔者认为,这固然有市场的原因,但关键还是在于钢铁企业自身,在于钢铁企业没有充分利用好减产保价的市场机制,造成供求严重失衡,自己将自己逐步逼入“沼泽之地”。
在市场长达1年多的单边下滑且仍不见好转的情况下,国内粗钢产量未见减少。回看2008年的金融危机时,粗钢日均产量很快明显下降,2008年全年钢产量比2007年仅略有增长。而在本轮经济下滑中,上半年粗钢达到3.57亿吨,同比增长1.8%,日产量接近200万吨,6月份日均产量更是突破200万吨,与需求大幅降低的情况相比而言,1.8%这个数字其实并不小。
那么,是什么原因致使产量高企,或者说生产刹不住车?大概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巨大的产能使产量基数大。二是“生产亏损,不生产会发生更大的亏损”。于是乎大多数钢企的思路大概都是“压价销售维持运行”。至于“亏损的产品不生产”,那只是理论而已。三是“你不限,我限”———谁会去做这样的冤大头?谁为谁让路?不如一起熬吧,直至大家共同“战斗到后”。
当前,面对市场的不景气,多数企业都把“练内功、挖内潜”放在重要的位置,希望通过降本增效弥补价格下跌,增加盈利。这固然不错,也是提升竞争力的长远之计,但是,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供大于求”,主要矛盾不解决,就是没有“治本”,自然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局势。
笔者认为,钢企必须面对市场现实,处理好“阵痛”与“慢性自杀”的关系,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要将供应过剩这一危机化作内部调结构的机遇,化作转型发展的机遇,拿出“勇气”果断压缩低端产能,致力于品种升级,结束规模效应,打造能够经受得住市场考验的品种竞争力,实实在在做到“转危为机”,从过度的“红海”竞争中,转向“蓝海战略”的实施。
同时,钢企要将控制产能作为降低采购成本的一种措施。相关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进口矿达到3.7亿吨,增长9.7%,需求使得进口矿价格整体呈上涨态势。一方面,国内钢材的高产量保持了对原料的需求不减,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原材料价格,这是导致原材料价格降幅低于钢材价格降幅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产出得不到有效益的回报,所谓“原材料价格上涨、钢价下跌,企业利润受到两头挤压”,其始作俑者归结为钢企本身应该不为过。比如价格战,国内一些企业从国内打到了国际市场:中国人报出的价格,往往比老外的成本目标值还低,这种现象刚开始的时候,老外很是搞不懂,知道原委后,当然是充分利用中国企业间的过度竞争,从中渔利了。如果钢企能够通过限产,减少原材料需求,采购成本势必会进一步降低,并且在此过程中,逐步有效平衡产业链中的利润分配,这样,相信后期才会有一个合理的市场运营局面。
总之,自觉遵循市场机制,方能锻炼企业的生存能力。“硬着头皮生产”也好,“大家一起扛”也好,均不是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大家都应自觉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拿出“压量稳价”的思路,放弃“拼命”的思想,当前来说这比挖内潜更为关键,否则,需求没有回升,产量继续增长,市场惨烈更会在后面。
2012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