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粮价将稳中有升 粮食安全面临三大隐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1-5-13
上一条:未来我国包装机械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
下一条:面粉机械:发展中完善自我
【慧聪食品工业网】《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通过走访我国各大粮食市场和粮食主产区生产部门了解到,尽管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一路飙升,但其对国内粮市的传导效应有限。此外,今年2月底以来,我国北方粮区旱情明显缓解,夏粮丰收在即,我国粮食产销总体形势乐观。但是,由于成本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内粮价仍将稳中有升。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粮食安全还面临三大隐忧,一是粮价上涨预期推升投机风险;二是地方政府“抓粮”动力依旧不足;三是粮食调控各主体权责定位亟待理顺。
粮价上涨预期推升投机风险
近年来,随着粮食价格的逐步走高和资本市场流动性过剩,粮食金融属性越来越强,甚至被人称之为“白金”,投机炒作也应运而生。今年春节前后小麦期货如“过山车”般的急涨急跌便是典型。
记者调查还发现,在粮价上涨预期的推动下,粮食现货市场的投机行为也有所增多。在一位从事小麦加工的企业负责人的企业里,记者看到他去年收购“囤积”至今的粮食。他给记者算了笔账,以他库存的约3000万斤算,去年他收的价格是0.94元每斤,占用流动资金不到2800余万元。而现在,这些粮食已经涨到了1.08元每斤。不到一年时间,净赚420万元。
地方“抓粮”动力依旧不足
记者在多个粮食主产区走访了解到,地方政府“抓粮”动力依旧不足,并且存在部分粮食品种供需缺口加大的现象。
黑龙江省五常市委书记裴君说产粮大县在农业生产上投入很大,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地方经济结构普遍不合理,可以说产粮大县市往往都是财政穷县市,GDP排名都靠后。“生产粮食对地方财政基本没有贡献,我要面临的是2.4万财政供养人口,每年没有七八亿元根本运转不了。”裴君说“前两年我们被国家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县,给了不到5000万元的奖励性资金,实在杯水车薪。”
一些粮食产区的基层干部表示,粮食生产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太低,甚至出现粮食产量越高、财政负担越重的矛盾。在现有的考核激励条件下,有的地方官员不得不从地方经济发展角度考虑加快发展工业化。
粮食调控各主体权责定位亟待理顺
目前涉及国家粮食调控执行主体既有各级政府,又有中储粮、中粮、华粮等国家指定的大型粮食企业。采访中一些基层粮食行政部门反映,地方粮食行政主管部门与中储粮等企业在粮食调控中的权责亟待理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从去年到今年粮食调控执行看,确实值得反思。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市场被自己搞乱了。当前多方利益博弈已经影响到了调控层面,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目前玉米品种的调控为例,由于前期国家禁止中储粮入市收购,加之原有库存不断投放市场,东北玉米主产区出现严重空库状况。在发现问题后,国家于今年一月下旬出台文件要求中储粮迅速入市收购,补充库存,但从目前调控执行情况看,补库效果并不理想。
而这背后则突出暴露出调控执行中存在的中央、地方、企业等不同执行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
比如,对地方而言,停止玉米深加工直接影响地方的税收和财政收入,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对玉米深加工企业来说,酒精、淀粉的高额加工利润促使他们难以遏制继续加工生产的冲动,这些将直接影响到调控政策的贯彻执行。而国家调控目标缺乏明确的监管问责机制,也使得目前调控落实乏力。
2011年5月13日